学业压力是常见的诱因。很多孩子在十岁左右开始面临小升初的选拔,家长的期待和老师的关注会让孩子感到喘不过气。就像小杰的妈妈说的,孩子每天晚上做作业到十点,但成绩还是不如预期,她发现孩子开始把书包藏在床底,甚至说“我就是学不好”。这时候家长如果一味责备,只会让孩子更加封闭。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严厉的督促,而是理解。可以尝试每天留出十分钟,不谈学习,只是和孩子聊聊天,问问他们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,或者有没有什么想说但没说出口的话。
社交困扰同样会引发厌学情绪。十岁的孩子开始在意同龄人的看法,如果在学校遇到人际冲突,他们可能会通过逃避来保护自己。比如小萱的爸爸发现,孩子最近总说“同学都不跟我玩”,但上课时却精神抖擞,这说明孩子可能把精力转移到了其他方面。这时候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立刻帮孩子解决社交问题,而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。可以带孩子去公园玩,或者组织家庭聚会,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重新建立自信。同时,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,比如“你觉得被同学冷落的时候,心里是什么感觉?”而不是直接说教。
家庭环境的变化也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。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学期间过度关注成绩,甚至把孩子当作“学习机器”。比如小浩的妈妈,孩子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,她就会把试卷贴在墙上,用红笔圈出错误,这种做法让孩子感到窒息。其实孩子需要的是成长型的陪伴,而不是结果导向的压迫。可以尝试把学习时间变成亲子互动的时刻,比如一起做实验、讨论历史故事,或者用游戏的方式复习知识点,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。
当孩子出现厌学倾向时,家长要警惕“沉默的反抗”。比如小雅的爸爸发现,孩子突然对所有学科都提不起兴趣,但吃饭时却能滔滔不绝地讲动画片剧情,这种反差说明孩子可能在用兴趣转移来逃避学习压力。这时候需要家长主动创造机会,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。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小目标,比如完成一份数学试卷后去公园放风筝,或者读完一本书后一起做手工,用具体的奖励机制让孩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但他们的成长困境往往有共通之处。比如小凯的妈妈发现,孩子对学校产生恐惧,每次上学前都要哭闹半小时,这种情况下,家长需要先调整自己的心态,不要把焦虑传递给孩子。可以尝试带孩子去学校参观,和老师沟通,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真实状态,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。记住,孩子不是不愿意学习,而是需要一个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