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天深夜,在客厅里,12岁的小雨突然把书包“哐当”一声砸地上,扯着嗓子喊:“我恨你!永远都别管我!”说完转身就冲进房间,“砰”地一声,那门摔得那叫一个响,感觉整栋楼都抖三抖。她妈妈当时手里还攥着半杯凉透的茶呢,眼泪噼里啪啦地就掉在“优秀家长”的奖状上,那场面,老惨了。
咱接着说啊,其实孩子说“恨”的时候,就跟那被暴风雨折腾得晕头转向的小船似的,在海面上直打转。这时候妈妈可别着急忙慌地去“修船”,得变成那片能包容一切动荡的大海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都说了:“足够好的母亲,是能承受孩子所有情绪的母亲。”就像小雨说“恨”的时候,妈妈完全可以蹲下身,心平气和地说:“妈妈知道你现在气坏了,是不是感觉像火山要爆发一样?”这么回应,可比那些唠唠叨叨的说教有用多了,能让孩子一下子就有安全感。
孩子的恨可不是平白无故的,背后藏着好多没被发现的委屈呢。有个10岁的男孩阳阳,在作文里写“妈妈是世界上最坏的人”。后来在咨询室里,他一边抽泣一边说:“她总拿我和同学比,说人家考第一,可我数学都进步5分了呢!”孩子的恨意就像“多米诺骨牌”,可能就是因为被忽视、承诺没兑现或者突然的分离焦虑,推倒了第一块牌。妈妈这时候就得像个大侦探,问问孩子“当时你心里啥感觉呀”,把孩子那些乱糟糟的情绪拆解开。
接下来咱说说建立“情绪桥梁”的三个台阶哈。第一个台阶是“命名游戏”,别跟孩子说“别乱说话”,而是问问“你现在是不是又委屈又生气,还有点害怕呀”;第二个台阶是“时空转换”,可以跟孩子说“咱去阳台吹吹晚风,或者用蜡笔把这感觉画出来”;第三个台阶是“未来对话”,跟孩子讲“等你平静下来,咱用‘情绪温度计’从1到10打个分,看看哪种颜色最像你现在的心情”。
再说说修复关系这事儿,这可是必修课啊!有个14岁的女孩在咨询的时候说:“我妈总说‘恨我也没办法’,其实我就想让她假装生气地骂我几句,这样我就有台阶下了。”修复关系得创造“安全的冲突”,比如说约定每周三晚上玩“吐槽大会”,互相把最想吐槽对方的事儿说出来,说完就翻篇。这样有仪式感的事儿,能让孩子在能控制的范围内把情绪释放出来,还能重新建立信任。
最后啊,孩子说“恨”的时候,妈妈可以做三件超有用的小事。第一件,准备个“情绪急救包”,里面放上润喉糖,省得孩子尖叫完嗓子疼,再放点减压泥,还有手写卡片,写上“谢谢你愿意把真实感受告诉我”;第二件,创造个“秘密基地”,在阳台角落弄上靠垫和星空灯,就说这是能发脾气的“情绪安全岛”;第三件,开发个“爱的暗号”,比如说轻轻敲三下房门代表“我需要你但不想说话”,用特定的手势代替说话。
后来小雨又摔门的时候,她妈妈这次轻轻哼起了她婴儿时期的摇篮曲。三天后,孩子主动把一幅画塞进妈妈包里,画上有乌云和小太阳,背面写着:“其实那天我数学考砸了,怕你失望。”真正的教育不是消灭“恨”,而是让孩子知道,所有的情绪都能被看见、被理解、被好好安放。各位家长,你们记住了吗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