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带一个七岁男孩来做咨询,他妈妈说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反复确认"妈妈是不是穿了外套",哪怕已经穿好三次,孩子还是会突然停下脚步问。这种执拗背后藏着深深的不安全感,就像小动物遇到危险时会不断确认周围环境。当孩子反复确认某个动作,往往是在用这种方式寻求确定性,这是他们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方式。
在小区游乐场,我见过一个五岁女孩因为不想玩滑梯,抱着妈妈的腿哭喊。妈妈试图用"再不玩就回家"来劝说,结果孩子越哭越凶。这种场景让人想起小时候的自己,当被强迫做不喜欢的事时,反抗是本能。家长需要明白,孩子的执拗不是对抗,而是表达需求的方式,就像小婴儿用哭声告诉大人饿了。
去年教过一个家庭,爸爸总用"你再这样我就..."的句式教育孩子,结果孩子每次听到这句话就会条件反射地反抗。这种教育方式就像在孩子心里种下怀疑的种子,当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会引发惩罚,就会把注意力从事情本身转移到对后果的恐惧上。真正的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,而不是用高压手段。
有个七岁男孩的妈妈告诉我,孩子每次写作业都要先检查书包里的文具。这不是拖延,而是一种自我确认的行为。就像建筑工人在砌墙前会检查砖块是否完好,孩子也在用这种方式确认自己是否准备充分。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催促,而是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安全感需求。
在幼儿园门口,我见过一个四岁男孩因为不想上厕所,死死抱住妈妈的腿。妈妈强行拉开的瞬间,孩子突然大哭大闹。这种场景让人意识到,孩子的执拗往往与生理需求交织在一起。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意愿被忽视,就会用情绪来争取被理解的权利。
教育执拗的孩子,需要先蹲下来平视他们的世界。就像观察小动物的习性,家长要理解孩子为什么固执。当孩子反复确认某个动作时,不妨耐心问一句"你现在需要妈妈帮你做什么",而不是直接纠正。这种沟通方式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,就像给幼苗浇水时要顺着它的生长方向。
有个妈妈分享,她发现孩子执拗时总是先找妈妈的反应。当孩子看到妈妈皱眉,就会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对的。这种现象说明,孩子的执拗往往与亲子互动模式有关。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,用平静的态度回应孩子的坚持,就像对待一株倔强的植物,需要给予它成长的空间。
在家庭教育中,要警惕将执拗等同于不听话。一个六岁女孩坚持要穿红色鞋子上学,妈妈最终妥协后,孩子反而变得开心。这种案例说明,尊重孩子的选择能建立信任,就像给植物充足的阳光,它自然会茁壮成长。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,执拗就会转化为表达自我的方式。
每个执拗的孩子都像一颗独特的种子,需要不同的培育方式。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安全感,有的需要更清晰的规则,有的需要更自由的表达空间。家长要做的不是改变孩子,而是找到适合他们成长的土壤。当理解了孩子的执拗背后是成长的渴望,教育就会变成一场温暖的对话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