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利方
深夜的台灯下,小宇的书包被扔在角落,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涂鸦像一道无声的抗议。这个平时成绩中等的男孩,最近总说“学不进去”,甚至开始逃课。父母发现,他手机里存着大量游戏视频,书桌抽屉里藏着半包辣条——这些细节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厌学背后的心理暗门。
很多家长会疑惑,为什么孩子突然对学习失去兴趣?其实,厌学往往不是“不想学”,而是“学不下去”。就像小美,一个成绩优异的初中生,每次考试排名下滑后就会躲在房间里撕试卷,她妈妈发现,孩子书包里藏着一张张“别人家的孩子”的成绩单。这种无形的比较,像一根细绳,慢慢勒进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里。
有些孩子像小杰,每天清晨被父母催着起床,晚上又被要求复习到深夜。他曾在日记里写道:“我像一台机器,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,却不知道为什么。”当学习变成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,孩子会逐渐失去对过程的热爱。他们开始用“我好累”“我不想学”来对抗,却不知这是内心在发出求救信号。
青春期的男孩更像被困在迷宫里的小野兽。小阳在体育课上摔伤膝盖后,突然对所有运动都失去兴趣,甚至拒绝上学。他的爸爸发现,孩子手机里存着大量关于“如何逃避现实”的短视频。这种行为背后,是孩子对压力的本能逃避,也是对自我认同的迷茫。他们渴望被理解,却不知如何表达。
有些孩子像小雨,原本喜欢画画,却因为父母说“画画不能当饭吃”而放弃。她开始把所有时间花在游戏上,成绩一落千丈。这种兴趣的消逝,往往源于父母的焦虑投射。当家长把孩子的未来绑在分数上,孩子会逐渐关闭对学习的热情,转而寻找能短暂逃离现实的出口。
更隐蔽的信号藏在细节里。小乐的书包总是沾着泥巴,他妈妈发现孩子每天放学后会绕远路去公园。这个看似调皮的行为,其实是孩子在用“自由”对抗“被控制”。他们渴望被尊重,却不知如何平衡责任与兴趣。
每个厌学的孩子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信息。有的用沉默,有的用叛逆,有的用逃避。这些行为背后,是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。就像小浩,一个总是被表扬“聪明”的学生,却在数学考试失利后突然拒绝上学。他的父母这才意识到,孩子需要的不是赞美,而是面对失败时的陪伴。
解决厌学的密码,藏在父母的日常里。不要把“优秀”当作唯一标准,不要用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浇灌焦虑,更不要把学习变成一场没有终点的竞赛。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被接纳,被尊重,他们才会重新找到学习的意义。
教育不是一场单行道的冲刺,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理解。那些看似叛逆的行为,或许只是孩子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出口。父母需要做的,不是堵住这些出口,而是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