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明是初二学生,原本成绩中等偏上,但最近频繁请假。他的妈妈发现,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就抱着手机玩游戏,作业本上写满了"我再也不想上学了"的涂鸦。原来,小明所在的班级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,他开始觉得自己是"被讨厌的那一个",甚至在课堂上故意捣乱。这种被孤立的感觉让他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,最终选择逃避。
很多孩子在青春期会经历自我认同的迷茫期。小红的爸爸注意到,女儿最近对任何学习任务都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。她曾自豪地向父母展示自己制作的短视频,但成绩下滑后,却开始用"反正考不上重点高中"来安慰自己。这种对未来的消极预期,往往源于对自我价值的错误认知,将学习与人生价值直接挂钩,导致一旦受挫就全盘否定。
家庭环境对厌学情绪的影响不容忽视。小杰的妈妈发现,孩子最近总是把书包扔在客厅,面对作业时像遇到敌人。原来,父母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,每天布置大量练习题,甚至用"别人家的孩子"作为比较标杆。这种高压教育方式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,认为学习是父母的控制手段,而不是自己的选择。
同伴关系的微妙变化也会引发厌学情绪。小雨是转学生,刚进入新班级时表现得很积极,但三个月后开始拒绝上学。她告诉心理老师,班里几个"学霸"经常嘲笑她说话结巴,而她又不敢主动融入。这种被排挤的感觉让她觉得学校是个充满压力的地方,最终选择用"生病"来逃避社交。
面对这些现象,家长需要调整认知方式。小林的爸爸发现,儿子对物理课特别抵触,却在手工课时专注得像个艺术家。他开始反思,是否过分强调学科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发展。当父母放下"必须考重点"的执念,转而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,孩子反而愿意主动沟通,甚至在家长鼓励下尝试用实验的方式理解物理知识。
学校教育也需要更多元化的支持。某中学的心理老师发现,很多学生在面对考试焦虑时,会通过撕毁试卷、砸坏文具来释放压力。这提示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,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。当学校开设更多兴趣社团,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所学知识时,厌学现象明显减少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厌学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心理需求。有的孩子需要更多自主权,有的渴望被理解,有的则在寻找自我价值的出口。家长和老师要学会倾听,用共情代替说教,用陪伴代替控制。就像小美在心理辅导中逐渐明白,自己不是"不努力",而是需要调整学习节奏,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。当教育方式更贴近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,厌学情绪自然会逐渐消退。
最新评论